全国小语会成立25年庆祝大会观摩体会
唐田
10月9号至12号,我非常有幸的参加了在黄山市召开的,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25周年纪念大会。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我听取了多位小学语文专家的报告,同时观摩了来自河北、北京、香港、浙江、上海的五位老师的公开课。可以说收益匪浅,通过这次会议对我的教育教学方面都有很大的启示。下面我就这次会议上所体现的精神,向大家做一个汇报。
新课改从起步到今天已经走过5个年头,在这次会议上,专家们和广大的代表都认为小学语文新课改具体的成果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讲的少了,学生语文学习活动多了。 第二,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中得到较好的体现。第三,比较重视读书活动的设计。
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根据课程改革的现状提出,全体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四种意识:1、增强学好母语的责任意识(增强中国软实力,从亲近母语做起);2、加强课改意识(把阅读、感悟、自主活动留给学生,把激趣、点拨、总结反思留给自己);3、加强研究意识(抓住课改热点、难点、关键点、因文而异地处理好三个关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科书——其他资源,语文课——语文课程);4、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为三~五年,每个教师要注重学习、学思结合、常学常新。)
张民生副会长作了一个专题报告,题目是《对新课程的思考与实践》。指出,我们要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对世界的责任和对本民族的责任,练就应对未来复杂世界的能力。他强调“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共处”的重要,并指出,“学会生存”,不只是学会鲁宾逊的荒岛生存能力,而是要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生存、在高科技的世界上立足,从容应对无法预知的事件和问题。“学会学习”,应是广泛意义上的学习,包括,与他人交际中思想的学习,对自己经验的反思学习等。这样的“学习”,首先需要的是学习的兴趣和自觉学习的意识,其次才是学习的方法(归纳、提炼、总结等)。世界瞬息万变,应对“瞬息万变”的策略就是“学习”。“读”要激发兴趣,引导学生阅读多种文本。“听”要培养“倾听”的习惯。不管别人讲得对不对,都要耐心地、仔细地听;不管别人讲多少,都要边听边归纳,梳理出重点要点; “写”的训练很重视,但在课堂中的练笔要提高效率目的性明确。“说”的训练不能限于形式主义,要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能应对表达。各位教师要针对语文教学的现状,大胆改革创新,提高教学的效率。
同时,专家们也提出了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阅读课重视了朗读训练。可是,很多老师在训练朗读的时候,忽略了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偏重于让学生把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读出这样或那样的感情。这样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
来自全国各地区的特级教师展示了语文课堂教学。共有两节阅读课,一节口语交际课,一节习作课,和一节低年级的识字课,每一位老师上完课都有专家点评。听完公开教学以及专家的评课,我觉得收获匪浅。下面简单说说我对几节课的思考和总结:
1、在本节识字教学中,老师认真研究规律问题,我认为她做到了“外方内圆”。“方”即规律,有构字规律、语言规律、认知规律等;“圆”即灵活的方法。识字教学要科学地运用规律,灵活采用概括、推理、分析等方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生活,把识字教学与语言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另外,本课还十分重视教师范写的引领作用。
2、阅读教学中,老师倡导“常规模式下自然状态的课堂教学”,她抓住文眼,删繁就简,轻轻松松学语文;潜入文本,深刻感悟,真真切切学语文;,课堂上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扎扎实实学语文。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引领学生品味语言,让学科德育自然渗透于语言文字的品读之中,注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本次观摩的两节阅读课是比较实在的课,是真实的课堂再现,是经历了一番反思后理性的思考。尤其是浙江的卢老师教授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人回味。这节课教学设计新颖而巧妙。整篇课文的教学体现了“一条主线,两个片段。”条理清晰,令人一目了然。
3、作文课的作课教师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教师,他一上讲台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拉拢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生活中真实情境的创设导入,使听课的老师们也不知不觉的进入到他的课堂中去,他在课堂上尽可能组织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产生习作的愿望,达到欲罢不能的理想境界。课后他说到,习作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的习作质量上寻求有效举措,成为学生内心表达的需要。
4、此次的外出学习,我还很有幸的观摩到了一节香港教师上的口语交际课,这节课的风格与内地的几节课有所不同,她的整个课堂可以说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读故事说故事的过程。她的课堂教学是围绕一本大书展开的,这是老师自己制作的一本big book,孩子们跟随老师一起阅读这本大书。一边阅读,一边培养孩子的想象和说话能力,方法十分新颖。整堂课完整而又富有童趣。
5、在这几节课堂教学中,教师都使用精简教学语言。我总结了策略有三:(1)老师既要善于启发,又要善于等待。(2)老师对学生的理解要宽容。(3)允许学生似懂非懂,留有模糊的空间。(因为学生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不可能同步。)从这几堂课中我体会到现在的教学改革要求的是返朴归真,教学风格趋向朴实、真实、扎实。教学设计要简明实用,教学手段要多样有效,教学媒体使用必须比较恰当,切忌过多过滥,喧宾夺主。一切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了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服务的,而不能把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一种单纯的文学课,思品课,或者是活动课。
以上就是我此次出外观摩的一些学习收获和体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方法运用到我的课堂教学中去,争取在新课改的路上有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